header { text-align: right; } p { font-size: 24pt; margin-bottom: 5px; } li { font-size: 24pt; } section { justify-content: top; padding: 50px; }


1. 胜道宝鬘论 06

堪钦慈诚罗珠仁波切讲授


2. 共修流程

  • 课前念诵
  • 每次共修共同观看 1 集上师讲解的《胜道宝鬘论》。
  • 分享讨论。每位参加共修的师兄可以分享当次学习内容中最有感触的部分,也可以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 不方便上麦的师兄可以打字分享。
  • 课后回向

3. 人生十项所知之五 (法本)

3.1. 众生的苦乐由业所生,应当了知业果无欺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认知善恶因果特别重要。很多人本来很善良,却因为不明事理,不知取舍,所以造罪无数。很多人因为命运造化,受到家庭、教育、社会的影响,大部分慢慢失去了天生的良知,走向了邪恶的深渊。而另一些人却变得人格越来越完善,心地越来越善良,最终变成一个大菩萨或一个好修行人。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自己的福报因缘。

我们要知道,因果规律不是人为的,只是大自然变化的一部分。世界的一切,都不是什么万能神创造的,而是万物自身的因缘产生的。

尊重因果,是尊重大自然的规律,而并不是尊重释迦牟尼佛。我们最大的毛病,就是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去否定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都是因为我们的愚昧,佛教称之为无明。因为无明,而导致了各种烦恼与痛苦。所以,即便我们不学佛,不相信佛陀,但也应该相信因果。


如果这些最基本的要求都不重视,又何谈顿悟、证悟大圆满、即身成佛?凡夫都好高骛远,但如果失去了立足之本,一切的目标都只是空谈。

当然,既然身为凡夫,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缺陷与不如法。就像按照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猿猴慢慢进化为人的过程中,有一个阶段既不是人,也不完全是猴子。(不过,如今达尔文的进化论也开始遭到了质疑。)我们现在也是这样,既不是佛菩萨,也不是根本没有学佛的人,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修行人。我们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这是很正常的情况,但起码要断除杀盗淫妄方面的严重罪业,特别是杀害其他生命的罪业。

如果彻底无视因果,肆意杀戮动物,最后人类必将丧心病狂到以对待动物的方式,来对待人类自己,并冠之以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

在大自然的规律面前,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对自然规律心生敬畏。有毒食品、腐败贪污、世风日下等现代社会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对自然缺乏敬畏而造成的。


如果懂得因果,却又经不起诱惑,就需要修四个外加行当中的人身难得、死亡无常、因果不虚和轮回是苦。

若能在因果取舍上慎重一点,就不会做贼心虚,就不会心怀歉疚,就可以坦坦荡荡、光明正大地过日子。即使遇到一些不公正待遇,也会从因果上找原因,而不会责怪、抱怨或仇视他人。这不是阿 Q 式的自我安慰,而是生起智慧后的明智之举。


4. 回顾 4 项所知

前三项所知是讲无常。第四项是讲无常。

4.1. 修行的重要性

4.1.1. 连接理论和行动的桥梁

我们常常把无常的当成是永恒的 理论上接受了无常,但是生活中却没有以无常的观念去选择,而是有常执 这就要去修行。


4.1.2. 幸福真正的来源

我们认为“金钱高于一切”。 可是为了挣钱每天熬夜加班,这个是幸福吗? 幸福来自于追求还是获得? 如果是追求的过程话,这个过程只是有一点点充实而已。 拼命赚钱。得到房子之后,慢慢的满足感没有了,幸福感也就没有了。


物质只能解决一些基本的需求。 这个时候没有修行,对所有人来说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

即使不考虑成佛,度众生。为了今生的幸福也是要修行,

明天不是今天的延续。 比如地震发生之后,昨天跟今天就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有两种观点

  • 嘴巴上的观点
  • 行动选择的观点

其实应该不是这样,但是我们就是像人格分裂一样 我们经常倒霉的时候,就是没有对无常的准备。

讲无常,痛苦的话在座的可能讲的更好。

4.1.3. 加班熬夜换来金钱到底值不值得

为了生存去工作赚钱也是不得不去做的。 那加班,熬夜,导致根本没有时间去修行,那就是很 我们就是用自己的时间,生命,自由来进行投资。 如果投资失败的话,就是生生世世的问题。 最后就是一无所有。

4.2. 因果不虚知道却做不到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理论上我们很多人都知道。 而生活中的选择却跟不学佛的人是一样的。 就是因为没有修行。所以必须要静下来,按照大圆满前行中的方式去修行。

先去闻思修,从基础的出离心,菩提心开始。 我们产生一个要去修出离心,菩提心的念头,这个也是多生累劫的福报的积累来的。 在共修,学法的场合,产生这个念头不是很难。但是换一个环境的话,也许这个念头就消失了。 这种念头,这个力量,不要让它退失。要让它把自己推动到修行的道路上。

4.3. 修行的念头就像刹那的闪电

  • 《入行论》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犹于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就像那乌云密布的黑夜中,刹那的闪电显得非常明亮,同样,因佛陀威德力感召,许多世人才暂时萌生了修善集福的心意。

4.4. 闻思修不能脱节,否则有变成“法油子”的危险

知道的时候要马上去做。

有些人开始听法的时候很兴奋,听多了以后就成了常识,麻木了,没有进步 结果就是“我知道,但是做不到”

4.5. 最好的学习方式

4.5.1. 闻

最好的方式是看书,听光盘。 像《慧灯之光》,光盘上(视频里)的内容会多一些,书上的内容就浓缩一些。

4.5.2. 思 (思考,讨论,辩论)

然后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大家一致认可。这是“闻思修”中思考的阶段。 听过一次,再听第二次,第三次。 佛教的书和普通的书不一样。随着学习次数的增长,理解会越来越深入。

4.5.3. 修

完全搞明白了,没有任何的疑问,这样的时候,就不要再学了。 这个时候就去修行。

4.6. 检验修行解脱的标准

不是以学习的内容的多少,时间的长短,背诵多少法本,讲解多少佛经为标准 而是以”贪嗔痴慢疑“有没有减少作为标准 这个时候也许物质生活不怎么样,但精神生活非常好 很轻松,自在,幸福 所有的人,包括唯物论者,无神论者,也不都是在追求这个目标吗?

4.7. 物质的需求不要太过分,幸福的结果比获得幸福的途径更重要

我们最终需要的是幸福 没有必要全世界 70 亿人用一种模式去获得幸福 比方说米拉日巴尊者获得了幸福,虽然不是用的“我的”方法,但这个并不重要

物质的要求很高的话,付出也越多,那其他领域的投入就会减少,获得也会减少 那这些领域的重要性,比物质更加重要 所有的物质,临终的时候都带不走 就像乔布斯,临终的时候,财富,苹果手机是带不走的。可以带走的是自己的禅修

4.8. 过度的追求物质,反而物质的水平在下降

过去农民吃的东西,现在都是奢侈品了 在这样下去,空气,水,都会成为奢侈品了 要低碳环保,少欲知足,这个工作对佛教徒来说是非常适合 工业革命,发展到了顶点,发现这样下去,人类一定会毁灭自己。 人类的发展就是这样,向上到高峰,再向下,这样十八次。 这就是佛教里面讲的劫,加上开始和结束,这是 20 次小劫。 小劫再组成中劫,四个中劫组成一个大劫。

4.9. 对自己好一点

多一点时间,内心轻松,自由,这才是真正对自己好一点

4.9.1. 弘扬佛法--对人类社会的非常重要的贡献

自己幸福 社会和谐 现代社会的硬广告,软广告,刺激人的欲望,任何人都不想低碳,都想要高调 欲望是让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发展到什么方向就不好说。 自己要修,认认真真的修。 否则感觉不到佛法的力量。佛法在世界上存在的价值。

以上是回顾昨天的内容。


5. 众生的所有苦乐是有业所生,应当了之业果无欺

痛苦是出离心的来源,是我们的善知识

5.1. 两种情况下可以产生出离心:

5.1.1. 来自于生活的打击

普通人都会讲未来永远是光明的,但是我们每个人的未来都是,头发白了,人老了,生活没办法自理,人都不存在了 有一天真正失败了,感受到了无常,痛苦 走投无路,看破红尘,出家了。 这个打击是一个最好的老师。

当自己去寻找痛苦,愿意去接受痛苦的时候,这个时候痛苦反而不一定是真的痛苦了 去拒绝痛苦的时候,遇到痛苦往往是真的痛苦

我们不要去拒绝痛苦,而是要去拒绝痛苦的因。 佛法里讲“圣人怕(痛苦的)因,凡夫怕(痛苦的)果”

佛教讲人生痛苦,但是一点不消极,而是去积极的解决问题。 就像医生去治病。

5.1.2. 修加行

学习了修法以后,严格的按照姿势,修法的要求去打坐,把其他的事情放下,思考修法的内容。 必须要做的事情,是不能拖的。要避免“拖延症”。否则修行就永远不会有进步了。 现在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大脑,有这个能力去思考的时候,要好好珍惜。 下一世不一定有这样的条件,这样的能力去思考。

5.1.3. 佛法才是最乐观的

十多年之后,人就消失了,是一个非常消极的人生观。 很多人走极端的路,也是这个原因,人生没有什么意思。 佛法就告诉我们,生命永远存在,即使是老了,还有可以追求的东西,这一世的目标可能没有必要追求了。但是还有心的目标,更积极的崇高的目标去追求。这是很乐观的。

Generated at: 2021-06-13 22:07:56